凌晨,臉上的濕疹又癢又痛,抓也不能抓,涂藥一個月不見好,反而越來越重——小張無助的刷著小紅書,想在上面尋找一線希望。
整個青春期都沒長過痘的她,23歲卻遭遇了突如其來的皮膚危機。今年7月,臉上冒出
大片濕疹,紅腫、流膿、瘙癢輪番上陣,不僅把鏡子里的自己嚇一跳,更讓她成了同事眼中 “總戴口罩的怪人”。抑郁情緒像潮水般涌來,她不敢社交,甚至害怕出門。
就在小張對著手機屏幕崩潰落淚時,一條關于 “原江北區中醫院皮膚科主任宋衛紅在仁品醫院坐診”的筆記讓她抓住了救命稻草。
初見宋主任時,小張的臉被口罩捂得通紅,摘下來的時候,連片的濕疹和滲出液粘著口罩一起脫落,讓人心疼。她說話時聲音也在發顫,沒說兩句眼眶就紅了:“臉上基本沒有好的地方了,晚上也沒法睡,現在連門都不敢出……”
宋主任沒有急著開藥方,而是耐心聽她傾訴。通過望聞問切,主任發現小張不僅是皮膚問題,更有肝郁氣滯、腎陽不足的體質問題以及長期壓力導致的情緒壓抑等問題,這才讓濕疹“有機可乘”。
“濕疹看著是皮膚問題,其實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,而情緒就是免疫系統的‘晴雨表’。” 宋主任一邊解釋,一邊為她制定了調理方案:中藥以溫陽補腎、疏肝理氣為主,從根源改善體質;同時,主任通過和小張聊天,教她怎么把壓抑的情緒說出來,緩解壓力和情緒問題。
小張回憶說,8月29號第一次來仁品醫院時,濕疹的瘙癢讓她坐立難安。見她難受,中醫科的李子敬醫生主動提出為她扎針灸止癢。
“第一次扎完不到5分鐘,癢就減輕了一大半,那天晚上回去終于睡了一個完整覺!”小張驚喜地說。李醫生介紹,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,能快速疏通經絡、緩解炎癥反應。
配合著中藥和情緒疏導,治療1周后,小張的皮損、紅腫開始消退;2周后,只剩下了淡淡的痘印。現在的小張,不僅摘下了口罩,臉上也有了笑容。第三次復診,外面下著大雨她也堅持來找宋主任。
專家解讀情緒不好,皮膚真的會“抗議”
“為什么情緒對濕疹影響這么大?”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。
宋主任解釋,中醫認為 “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”,不良情緒會導致五臟功能失調,進而影響氣血運行和免疫系統。就像小張,長期壓抑讓肝氣郁結,脾胃運化失常,濕氣無法排出,自然會表現在皮膚上。
所以,對付濕疹這類免疫系統疾病,不能只盯著皮膚表面,更要 “內外兼修”:既要通過中藥調理體質,也要學會管理情緒、規律作息,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